公务员考试中,行测难以达到70 分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。川量公考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详述。
知识点有遗漏:行测涉及知识面广泛。在言语理解部分,如果对词语的准确含义、语法规则掌握不牢,就容易在选词填空和语句表达题型中出错。例如,分不清“截止” 和 “截至” 的用法差异,“截止” 表示到一定期限停止,“截至” 表示截止到某个时候,后面还可跟统计数据等。
概念理解不透彻:在数量关系和资料分析模块,对数学概念和统计术语的理解不到位是常见问题。像资料分析中的“同比” 和 “环比” 概念混淆,“同比” 是指本年第 n 月与过去某年的第 n 月比,“环比” 是指连续 2 个统计周期内的量的变化比。如果不能精准理解,在计算增长率等数据时就会出错。
没有掌握高效方法:判断推理部分的图形推理,题目类型多样,规律复杂。如果不了解图形推理的解题技巧,如位置规律(平移、旋转、翻转)、样式规律(加减同异、黑白运算)、属性规律(对称性、曲直性、开闭性)等,在考试时就只能盲目猜测,浪费大量时间且正确率难以保证。
不会灵活运用技巧:即使学习了一些解题技巧,但在实际考试中不能灵活运用也是问题。例如在数量关系中,对于工程问题有“工作总量 = 工作效率 × 工作时间” 这一基本公式,也有赋值法等解题技巧。但如果不能根据题目具体情况,如已知工作时间的比例关系时合理赋值工作总量,就很难快速准确地解题。
在难题上浪费时间:行测题量大,时间紧。如果在某个难题,如数量关系中的复杂排列组合问题上花费过多时间,就会导致后面的题目来不及做。例如,在考试中花10 分钟去解一道复杂的数学难题,而这 10 分钟本可以完成几道相对简单的言语理解或判断推理题目。
没有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顺序:每个考生对不同模块的掌握程度不同。如果没有按照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来安排答题顺序,比如先做自己不擅长的模块,就容易在考试初期就陷入困境,影响整体发挥。
过度紧张:考试环境会给考生带来心理压力。过度紧张可能导致在阅读题目时无法集中精力,遗漏关键信息。例如,在行测考试中,紧张情绪使得在做资料分析时看错数据或者曲解题意。
受到外界因素干扰:考场上其他考生的状态、监考人员的走动等外界因素都可能对心态产生影响,进而影响答题的效率和准确性。
要学点真东西,必定是个痛苦的过程。痛并快乐,才是***的学习体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