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跟川量公考继续来复习基础物理学的相关知识,声学在常识中出现的频率不算高,行测中经常和我国前沿科技联系在一起考察,所以我们也要掌握其基础理论。
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,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,固体、液体、气体都可以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,且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,一般情况下,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,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。
音调:指声音的高低,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,频率越高,音调越高。例如,女生的声音通常比男生的声音音调高。
响度:指声音的强弱,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,振幅越大,响度越大。比如,用力击鼓时,鼓面振动幅度大,声音响度大。
音色:指声音的特色,不同发声体的材料、结构不同,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。我们可以通过音色来辨别不同的乐器或不同的人说话的声音.
超声波与次声波:频率高于的声音叫超声波,具有方向性好、穿透能力强等特点,可用于测距、探伤、清洗等;频率低于的声音叫次声波,次声波的传播距离远,且不容易被吸收,可用于监测地震、台风等自然灾害.
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,属于在产生环节控制噪声的是()
A. 临街的房屋安装隔音玻璃
B. 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
C. 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
D. 在公路两侧设置屏障墙
答案:B。解析:A 选项临街房屋安装隔音玻璃和 D 选项在公路两侧设置屏障墙,都是在噪声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;C 选项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,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;而 B 选项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,是从声源处,即噪声产生环节控制噪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