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川量公考为大家带来黄河地理知识考点大全,黄委事业单位考试备考资料(黄河的忧患)
1. 黄河的洪水:有历史记载的2千多年中,黄河下游发生决口泛滥1500多次,重要改道26次。有文字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,大体经河北,由今子牙河道至天津附近入海,称为“禹河故道”。公元前602年黄河**次大改道起至公元1855年改走现行河道,其间1128年前,河走现行河道以北,由天津、利津等地入海;以后走现行河道以南,夺淮入海,灾害波及海河、淮河和长江下游约25万平方千米的地区。每次决口泛滥都造成惨重损失。1933年下游决口54处,受灾面积1.1万多平方千米,受灾人口达360多万人。1938年国民党政府扒开郑州以北花园口黄河大堤,淹死89万人,造成**的黄泛区。
(1)原因
①气候:大量流经温带季风气候区,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。
②植被和地上河: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破坏,水土流失加剧,河流含沙量剧增,造成下游平原地区河床抬高,加上人工筑堤,形成典型的“地上河”。
③人类大量占用滩地、分洪区、泄洪区,造成汛期黄河干流水位高。
④人为破坏黄河大堤,造成的人为溃堤。(南宋为抵御金兵南下,东京守将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,造成黄河夺淮入黄河)。
(2)措施
①上游:合理放牧,恢复林草植被,改善生态环境;修建水库,调蓄洪水。
②中游: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。植树种草,退耕还林还草,打坝淤地,保持水土。修建水库,调节洪水和调水冲沙。
调水调沙就是借助自然的力量,依靠大型水库的人工调节,由小浪底水库“制造”一个含沙量小于20千克每立方米、流量约在26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(每年的汛前,选择在6月19日至7月初进行调水冲沙,降低库容可为防汛做准备),持续10天以上通过花园口水文站,创造一种能够冲刷下游河床泥沙的“人造洪峰”,输沙入海。
③下游:加固加高黄河大堤,疏浚河道;建立蓄洪区和分洪区;历史上束水治沙。
【注意】黄河下游开挖入海新河道不可取。
a:如果开挖新的入海河道,河泥沙含量很大,过一些年又会出现一条新的地上河。
b:原地上河沿岸有大量的人口和城市,如果重新挖新河道,会造成该地区的经济受到很大的影响。
2. 黄河下游断流
(1)概况:断流始于1972年,在1972~1996年的25年间,有19年出现河干断流,平均4年3次断流。1987年后几乎连年出现断流,其断流时间不断提前,断流范围不断扩大,断流频次、历时不断增加。1995年,地处河口段的利津水文站,断流历时长达122天,断流河长上延至河南开封市以下的陈桥村附近,长度达683km,占黄河下游(花园口以下)河道长度的80%以上。1996年,地处济南市郊的泺口水文站于2月14日就开始断流;利津水文站该年先后断流7次,历时达136天。1997年,断流达226天,为历时最长的断流。从2000年开始,随着小浪底枢纽一期工程竣工开始发挥调蓄工作,黄河断流现象停止。
(2)影响
影响 | 表现 |
沿线水资源不足 | 沿线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严重不足,影响生产和生活 |
对河道淤积和防洪的影响 | 水量减少,输沙能力减少,造成大量的泥沙在河槽淤积,更易发生洪涝灾害 |
破坏生态环境 | 引起河道萎缩,导致滩区土壤化,破坏洄游性鱼类产卵繁殖 |
河口地区,海水入侵、土壤沙化、盐碱化等,恶化河口地区生态环境,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弱 |
(3)原因
①大量流经干旱、半干旱区域,降水少,蒸发量大。如兰州段至河口段,流量呈减少趋势。原因如下:
原因 | 表现 |
气候 | 流经干旱、半干旱区域,降水少,蒸发量大,支流少 |
下渗 | 下渗作用强 |
引水 | 流经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农业区,引水灌溉多 |
②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,年际变化大。
③下游地区为地上河,几乎无河流和地下水补给。
④植被破坏,涵养水源能力弱,枯水期干流水量小。
⑤黄河中上游地区人口和城市众多,工农业用水量大。
⑥水资源利用不合理,浪费和污染严重。
【注】①②③为自然原因,④⑤⑥为人为原因。
(4)治理措施
措施 | 表现 |
工程措施 | 南水北调;修建水库 |
生物措施 | 植树造林,退耕还林、还草 |
管理措施 | 统一规划、协调开发黄河水资源,如设立黄河水利委员会 |
技术措施 | 发展节水农业;工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|
其他措施 | 控制人口增长;加收水费;提高公民素质 |